发布日期:2025-05-23 15:56 点击次数:141
1895年4月17日(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,日本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),中国满清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,在日本马关(今山口县下关市)签订不平等条约,史称《马关条约》(《马关新约》),日本称为《下关条约》或《日清讲和条约》。
满清代表为李鸿章、李经方,日方全权代表为伊藤博文、陆奥宗光。
《马关条约》签署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,根据条约规定导致台湾省(含澎湖)及辽东半岛等领土被割让给日本,台湾由此进入长达半个世纪的台湾日治时期,并且宣布放弃了对朝鲜半岛千年以来的宗主国地位,导致日本数年后兼并朝鲜。
展开剩余90%条约日文版本,展示在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
《马关条约》的签订,也意味着接下来半个世纪内,中日两国国运的更迭,一方面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,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。同时也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,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。
??《马关条约》??
《马关条约》的背景
日本明治维新后,蓄意对外扩张,逐渐形成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“大陆政策”:
第一步是攻占台湾;
第二步是吞并朝鲜;
第三步是进军满蒙;
第四步是灭亡中国;
第五步是征服亚洲,称霸世界。
在1887年2月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第一局局长小川又次编写的计划书《清国征讨方略》(又名《征讨清国策》)中,该计划书分为两部分,第一部分为“清国征讨方略趣旨”,第二部分为“进取方略”,分为三篇,分别是“彼我形势”、“作战计划”、“善后”。
小川又次在第一部分中,提出“养成忠勇果敢精神,经常取进取之术略,定巍然不动之国是,实乃维持和平之根本,伸张国威之基础。”的论点,认为经常保持随时能进行战争的态势,才能得到和平,但这与当时居于日本政治主导地位的长州派(以伊藤博文为代表)提出的“避战轮”相对立。
第二部分“进取方略”是《清国征讨方略》的主体部分,根据小川又次两次前往中国调查所得,具体阐述采取进攻方略的理由和方法。
在“彼我形势”一篇中,小川又次认为,为维护日本独立,伸张日本的国威,“则不可不分割清国,使之成为数个小邦国”。他认为,“清国”虽然是大国,但是正在衰败,需要20年才能达成再兴之志,日本应“乘彼尚幼稚,断其四肢,伤其身体,使之不能活动”。在本篇中,他还指出清国虽然军队人数众多,但是战斗力低下。再加上英、德两国均采取进攻之策成为强国,因而在这一豺狼世界里,日本采取宽仁政策并非良策。
在“作战计划”篇中,他认为最理想的作战就是日本海军击溃“清国”海军,攻占北京,擒获“清国”皇帝,并在“清国”各重要城市进行军事占领,成为持久态势。
在最后的“善后”篇中,他提出了在西方势力介入以前,把中国中部的重要地区成为日本版图;清政府回到东三省;明朝后裔在长江以南及长江至黄河之间建立王国;西藏和青海归达赖喇嘛统治;蒙古以酋长为各部之长;旅顺半岛、山东登州府、浙江舟山群岛、澎湖群岛、台湾全岛、扬子江沿岸左右十里之地划入日本版图,以此形成有利于日本的态势。
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即受小川又次编写的计划书《清国征讨方略》(又名《征讨清国策》)文件影响。
1887年的一幅讽刺画
满清、日本及沙俄争钓一条写有“朝鲜”的鱼
1894年朝鲜王朝发生东学党事件,清朝应朝鲜要求下派兵进入朝鲜半岛,并依照《中日天津条约》,知会日本有关行动。事件发生后,日军拒绝撤兵,后来更突袭驻守于朝鲜的清军。清政府被迫向日本宣战。
赴朝中国军队在车站与亲人话别
在甲午战争中,日本除了在战场上凶残战斗,在思想政治层面也狠下了一番功夫。日本海军情报人员宗方小太郎结合自己熟知的中国文化,以通篇汉字写了一篇檄文《告十八省豪杰书》(全称《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》):
满清氏元(原)塞外之一蛮族,既非受命之德,又无功于中国,乘朱明之衰运,暴力劫夺,伪定一时,机变百出,巧操天下……虽然,我国之所惩伐在满清朝廷,不在贵国人民也;……夫贵国民族之与我日本民族同种、同文、同伦理,有偕荣之谊,不有与仇之情也。……故船载粮食、兵器,约期赴肋。时不可失,机不复来。古人不言耶:天与不取,反受其咎。卿等速起。勿为明祖所笑!
这篇檄文以论述满清为压迫汉人的外夷政权、号召汉地各省豪杰“反清复明”为基调,号召中国汉族民众起义抗清,试图通过民族主义来分化清朝内部,发出后居然真的有清军俘虏趁机追崇日军。
正是日本在战场内外的加倍努力,加之满清慈禧等人的腐朽铺张,最终甲午海战以中国一方战败告终。由于该年是甲午年,故又称为“甲午战争”,日本称日清战争,其后清军战败,清政府向日本求和。
威海卫陷落丁汝昌献降图(实为北洋水师管带萨镇冰献降)
《马关条约》的签约过程
1894年11月26日,甲午战争还在战斗中,李鸿章即派遣官员前往神户,试图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会面并召开和谈,但是遭到拒绝。
1895年1月31日,清朝的两名全权大使,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和湖南巡抚邵友濂到达日军广岛大本营,与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会谈,次日日方以“清国全权委任状不完善”为由,再次中断交涉。
1895年3月15日日军攻打澎湖,3月25日占领澎湖。在之后的会谈中伊藤博文告知李鸿章澎湖被日军攻打的事。3月19日李鸿章携带全权委任状,乘坐德国商船“公义号”抵达赤马关马关港(今下关港),随后与日方全权代表伊藤博文展开和谈,地点为马关著名的河豚料理店春帆楼。3月20日双方进行全权委任状检视确认及简短问答。3月21日开始进行停战谈判。
春帆楼
3月24日李鸿章在乘坐轿子前往春帆楼途中,被刺客小山六之助开枪击中左脸,血染官服,当场昏倒。
刺杀事件现场平面图,五角星处为刺杀发生地点
3月28日伊藤博文担心国际舆论指责,同时唯恐李鸿章就此回国、中日和谈冻结,招致俄、奥、德、英、美、法等列强进行强行调解或干涉,是于此日告知李鸿章日方愿意停战,随即进行谈判并且完成停战谈判。
井上胜之助随手勾绘的李鸿章受伤像
3月30日,签订清朝和日本的停战协议。
4月1日开始进行议和谈判,日方在议和谈判第一轮中提出《日清讲和条约》草案,主要要求包含:
签署《马关条约》的还是清朝政府,代表中国;
确认清朝藩属国朝鲜独立;
向日本赔偿军费库平银二亿两;
向日本割让台湾岛、澎湖群岛与台澎附属各岛屿,以及北纬41度线以南的辽东半岛;
向日本开放沙市、重庆、苏州、杭州、顺天、湘潭和梧州七处通商口岸;
长江、西江、吴淞江及运河等内河航行权范围;
日本驻军地点及所需军费。
4月17日议和谈判期间,双方经历数次会面谈判及书面协调后,日方降低要求,于日本当地时间上午11时40分,中日两国全权代表在春帆楼二楼签署了《日清讲和条约》,即《马关条约》。
李鸿章于日本签署《马关条约》期间照片
《马关条约》的签约后续
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
《马关条约》签订6天后,沙俄因日本占领辽东半岛,阻碍它向中国东北伸张势力,便联合法国和德国两国进行干涉,结果是日本于1895年5月4日决定放弃辽东半岛,但要中国以白银3000万两将其“赎回”。史称“三国干涉还辽”。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一共勒索了中国两亿三千万两巨额白银。
三国干涉还辽
同年11月8日,中、日双方又签订了《辽南条约》(《中日交还奉天省南边地方条约》),日本被迫同意归还辽东半岛,但清廷须缴付三千万两白银的“赎辽费”作为补偿。其后,俄国以“还辽有功”为名,向清政府租借旅顺和大连两港,将势力伸入南满洲及朝鲜半岛,1900年庚子条约议和后不撤兵,成为1904年日俄战争的原因。
三国干涉还辽
日本势力扩充
日本在甲午战后使朝鲜王朝脱离与清朝的藩属关系,朝鲜成立大韩帝国作为日本的卫星国,成为日本发展势力的前奏并导致于1910年正式吞并朝鲜,成为日本1930年代起进犯中国东北建立满洲国,及1940年代起进犯亚洲的侵略战争跳板。
与此同时,由于台湾及澎湖群岛的割让,增加了日本对中国南方的军事威胁,并于1898年4月要求清廷将福建省永不割让给他国,成为日本势力范围。台湾则成为日本1941年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,进犯中国与南洋的中心,有一大部分的战斗群是来自台湾的机场与港口。
另外,《马关条约》所规定的赔款,为当时日本国家预算8,000万日元的4倍强,相当于3亿6,000万日元以上的银两。日本以赔偿金进行发展日渐强大,而中国则因为赔款的支付更加贫乏。
利用《马关条约》的赔款,日本将原先设于京都的第三高等学校升格为京都帝国大学,做为当时日本钢铁业重镇的八幡制铁所也利用赔款进行扩建。
推动戊戌变法及辛亥革命
1894-1895年甲午战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令全国震撼,后续1895年的《中俄密约》,使有识之士明白单靠1850年起自强运动学习欧美船坚炮利技术并不足以抵抗外敌的入侵,继而提出政治改革的要求。
维新人士康有为及梁启超在北京发起十八行省与台湾、奉天的公车举人连署签名,要求清廷拒和、练兵、迁都、变法,史称“公车上书”,后续因应1898年的各国强租军港及划定势力范围于是推动君主立宪的维新运动,结果失败史称戊戌变法,并成为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,另一方面革命分子,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运动亦展开,主张推翻满清,建立共和政体。
中华民国废约
1941年12月9日,中华民国政府发布《国民政府对日本宣战布告》,正式对日宣战。其中特别提出废除与日本之间的一切条约、协定等。
1926年的中华民国全图
由于当时中华民国尚未宣布解除《马关条约》,故当中并未包含台湾
民国年间出版的“国耻地图”
清朝年间丧地表
-END-
编辑|卧阑听鱼
文献资料|网络
发布于:天津市